常识资讯

开元体育全站导报资讯 2025普利兹克建筑奖揭晓:刘家琨

2025-03-0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2025年3月4日,普利兹克奖官网宣布了2025普利兹克奖得主为来自中国成都的

  刘家琨 1956 年出生于成都,童年多在成都第二人民医院度过,母亲是内科医生。他对创造性艺术感兴趣,最终选择建筑专业。17 岁作为知青下乡劳动,1978 年被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录取,1982 年毕业获得建筑学工程学士学位,后被分配到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并外派到西藏那曲(1984 - 1986 年),在那曲时他白天设计建筑,晚上进行文学创作。

  他一度几乎完全放弃了建筑专业,直到1993年参加自己大学同窗汤桦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个展时,才重新燃起了对建筑的热情,并激发出一种完全不同的心态。1999 年在成都成立家琨建筑师事务所。在约四开元ky体育十年间,他和团队在中国各地打造三十多个项目,涵盖了学术和文化机构、城市空间开元体育全站、商业建筑和城市规划。

  “建筑应该揭示一些东西——它应该概括、凝练和展示地方的内在品质。它有能力塑造人类行为和营造氛围,提供宁静和诗意的感觉,唤起同情心和仁爱,培养休戚与共的社区意识。”

  刘家琨将乌托邦与日常生活、历史与现代、集体主义与个体价值等看似对立的事物编织在一起,设计出了 支持和彰显普通市民生活方式的建筑。他秉承建筑环境的超越性力量,通过文化、历史、情感和社会等各 维度的协调,以建筑凝聚社区,激发人文关怀,并升华人类精神。

  普利兹克建筑奖旨在表彰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所反映出的天赋、远见和责任感,及其通过建筑艺术对人类社会和人居环境所做出的持续和卓著的贡献。

  面对快速演变的社会和环境挑战,全球建筑界正在苦苦寻求着应对举措。刘家琨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他的答案颂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彰显着他们的集体身份认同和精神追求。

  刘家琨的作品以其深刻的连贯性和稳定的素质,摆脱了各种美学或风格上的束缚,对新世界进行了想象和建构。他所首倡的是一项策略而非某种风格,从不依赖于重复的的方法,而是基于每个项目的具体特征和需求,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估。换言之,刘家琨立足当下,因地制宜地对其进行处理,甚至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日常生活场景。除了知识和技术之外,他为建筑师的工具箱增添的最强大的工具是常识和智慧。

  建筑环境往往难以两全其美。对于人类的共同生活,虽然提高密度似乎是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但空间的稀缺通常意味着生活质量低下。刘家琨从共生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密度的基本原则,给出了一个能够平衡相互矛盾需求的设计巧思。通过成都西村大院等革新性的项目,重塑了公共空间和社区生活的范式。他首创了既独立、又共享的全新共同生活方式,其中密度不再是系统开放性的对立面。他的设计还实现了应变、扩展和可复制性。刘家琨的设计拥抱并强化由使用者带入其中的生活方式,从而创造出被公众活化的建筑。

  在刘家琨的作品中,身份的定义既关乎个人,也关乎人们对特定地方的集体归属感。他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摒弃了怀旧与含糊,而是将其作为通往创新的跳板。对他而言,身份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城市的印记和社区的遗迹。与此同时,他将本土和全球维度相结合开元体育全站,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他所设计的那些巧妙而令人难忘的博物馆——例如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和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博物馆——这些全新建筑既是历史记录,也是基础设施;既是景观,也是非凡的公共空间。在成都胡慧姗纪念馆的设计中,他理解到身份认同关乎集体和个人的记忆,巧妙地将个人视角提升为场所营造的基本要素,唤起心灵层面开元ky体育的共鸣。

  刘家琨追求的技术既非高技也非低技,而是立足于开元ky体育本地智慧以及可用材料和工艺的“适宜技术”。从早期作品开始,他就打破了当时主流的建筑语言,着眼于就地取材,引入了“简便易行”这一要素。他在用料方面朴实无华,让建材直接袒露其真面目——因为真材实料无须矫饰或维护。这一策略还让建筑物无惧因岁月流逝而引起的衰败感——因为它们的体内蕴含着集体的记忆。

  刘家琨在现有的文化和社会资源基础上,加入了自然因素,在既有景观中创造了新的景观。从西村大院到泸州二郎镇天宝洞区域改造,再到成都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依存,遵循了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和传统。

  刘家琨接纳而非反乌托邦/乌托邦二元论,他向我们展示了建筑如何在现实和理想主义之间达到协调,将本地解决方案提升为普世愿景,并创造了一种语言来描述一个社会和环境公正的世界,为此,我们授予他2025年度普利兹克奖。

搜索